用责任与坚守谱写一首奉献青春之歌
———从李正龙支教助学谈起
(作者:朱华洋)
腊尔山镇位于湘西州南部,湘黔交界地带,海拔一千米左右,是典型的纯苗区,也是有名的贫困区。由于喀斯特地貌集中,这里严重缺水,人们靠天吃饭,生活贫穷。但是每个寨子里的人都亲如一家,安静而和谐的生活着。拉忍小学现在唯一的老师龙文刚就在这里生活并坚守了近二十年。
拉忍,苗语“高尚”的意思。拉忍小学以此寓意命名,这名副其实,拉忍小学现有40名学生,分别为学前班、二年级(一、三年级没有生源,四年级以上学生转学到20里外的镇小学)。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只能隔年招生。教舍只是三间租用的民房,厕所简陋到男女不分。相邻最近的镇小学有20多里路。缺书、缺老师一直是影响这里孩子学习的瓶颈。就这样一所小学,二十年间,却走出了1个清华大学生,2个研究生,30多个大学生,这是奇迹,感天动地的奇迹,它以世界上最少的成本发挥了最大的社会功能,拉忍小学是何等的高尚与尊贵!
起初的拉忍小学只是一座破旧的木屋子,夏与蚊同眠,冬与雪共舞。在几经易地之后,才有了现在这个暂时之所。有段时间,课堂都搬到了龙老师的家中。期间,也有各地的志愿者前去支教,都因为太苦和不懂苗语而迅速离开。
集团里唯一的老师龙文刚,苗族人,有着苗家汉子的朴实憨厚。高中学历的他在1992年因缘际会做了拉忍小学的代课老师,一干就是20年。他清楚地记得:工资从每月30元到80元、130元再到现在的800元,在平凡的岗位上,他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人才,帮助一批批有梦青年从大山中走出去,而自己仍然坚守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过着清贫的生活,只能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龙老师也是个平常之人,有着平常人的生活。在家里上课一度让妻子极为不满,时遭埋怨,家庭的经济压力迫使他在一次家庭会议后做出决定,放弃教学和妻子外出打工去了。可是刚出去不久,村支书给他打来电话,希望他回来继续任教,已经离开家乡的他最终还是在孩子们的哀求声中回乡,从此之后他决心选择坚守。用他的话说:“拉忍小学离不开我,孩子们不能没有我,回来让我觉得更有价值,人生更有意义。”之后,其弟结婚,无奈之下只得把教室移到了现在租的民房。
如今已是三个孩子父亲的他,在家庭重担下,每想起在外打工的妻子,田野忙碌的父亲,和自己微薄的工资,脸上不免露出几分酸楚。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陆建芬,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烛照深山。授予他们的颁奖词是: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8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龙老师践行着同样的事业,却显得多么的默默无闻,只有苗寨的青山、白云作证,孩子们作证。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说:乡村教育是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乡村教师是伟大的,却不应该被遗忘。就在龙文刚默默奉献的时候,支教学生李正龙走进了他的生活,翻开新的篇章。2009年的时候,还是大二学生的李正龙通过朋友的介绍去了拉忍小学支教,断断续续,每次去都要步行20里山路,转眼就是两年。“小学的课程我几乎全都带过,太缺老师了,我倒成了主力。”他不无感慨。开始的时候,他只在假期、周末去上课,如今大四实习的他去那边一呆就是一个月。在此期间,住过自带的帐篷,忍受生活的贫困,条件的艰难,但是他从没退却,当他得知三个学生因贫困辍学时,他主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最后资助三个学生学费、生活费,并提供文具衣服给三个学生。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他希望拍一部纪录片,把渴望展现给社会,唤起人们的关注,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一点关爱,而且已在拍摄之中了,预计毕业时杀青。当问起李正龙这些年支教助学有什么收获时,他笑了,他说我首先体验了生活,懂得了责任,而这是当代大学生很需要的;其次,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虽然辛苦,但是我在磨练中成长了,成熟了。李正龙还有很多心愿未了,他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记录了支教助学过程中点点滴滴,目前正在编辑,他希望赶在毕业前拍到最后一个圆满的镜头,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同学们吃到免费的中饭,盖上新教学楼,修通一条水泥路。令人高兴的是,拉忍小学,现在公路已修到了镇口。在李正龙等的努力下湘西州交通局杨处长明确承诺:明年开春让孩子们在新教室读书!
“湘西苗寨”、“永利皇宫网页入口”、“拉忍小学”、“新闻专业大学生”、“摄像机”、“龙文刚”、“李正龙”、“支教助学”,几个似乎毫不相干的词通过责任、坚守、奉献、情感联系到一起,谱写了一首青春奉献之歌。
编辑:江声 责编:江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