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想再拥抱你一次
组稿:谷悦
编者按:狂风暴雨时有这样一个屋檐为我们遮风避雨,踽踽前行时有这样一双手为我们掸除灰尘,失意落魄时有这样一个拥抱为我们永远敞开,她的名字叫做“家”,世界上最温暖的角落。在她的怀抱中我们肆意成长,四年里,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书籍的阶梯,拾级而上;在字里行间中追寻至高的“真、善、美”;在老师的三尺讲台上寻求思想碰撞的火花。当我们背着重重的行囊踏上千寻云路,我还记得:
“嗨,毕业了,祝福你!”
音乐奏起,站在红地毯铺就的台阶上,耳畔响起了“文学学士,魏萍”,走上主席台,从李民董事长手中接过毕业证。董事长说“祝贺你”,此刻,魏萍体会到这种庄严的“个体对个体”的表达,她记下了这句只是对自己说的话,就像人生只有一次的毕业典礼一样。
拿着证书刚从台上下来,魏萍就在拐角处看到了从长沙特地赶来,见证她毕业典礼的林师兄。林师兄是魏萍学通社的师傅,不管做人还是做事,魏萍都能从师傅身上汲取到养分。
谈到文学院的老师们,魏萍有说不完的小故事。“王敏老师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论文的最后冲刺阶段,她常常修改论文忙到夜里两三点。还有我们的田书记,记得有一次他在外地调研不忘我们,给我们湘西风理事还带了个纪念品,让人觉得很温暖,因为心意在这。”在这四年,老师们以专业的精神带给同学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次学通社开会,从老校坐车去新校,李端生老师特别要求师傅落实清楚我们是打车还是坐公交车来的,虽然只是一块钱的小事,老师都很认真,这就是新闻人追求的严谨认真吧!”
“四年终于到了这刻,既是个结束,又觉得以后的路很长。”这个临界点上,她镜片后的眼睛是肿的,“昨晚吃散伙饭,喝了几瓶啤酒,她拼命地哭,我也控制不住了。”魏萍口中的“她”便是大学最铁的朋友文静,这个是个叫文静却并不“文静”的女孩。“她很吸引我,就像一束阳光,看到就会很开心,眼睛纯净,喜欢篮球,我也喜欢但因为忙就没打了,她一直在打篮球,参加了‘毕业杯’,延续着我们共同的爱好。”
在采访她的过道里,她冲走过的、穿着学士服的同学大声地喊道:“嗨,毕业了,祝贺你!”激动、兴奋、忧伤各种情绪混杂,师情、友情各种情感在在这一刻大声的释放,“嗨,毕业了,祝福你!”(彭雨昕)
“姐,请照顾好自己啊!”
“兰姐”是龙浩对公司原辅导员李兰的亲密称呼,在龙浩与李兰老师相处的这四年中,他们的关系由师生到朋友最后升级到姐弟。“我有时就直接叫姐”。
说到兰姐,龙浩除了感激还是感激。龙浩多次被评为院级校级优秀主持人,可是在此这前,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菜鸟,空有一腔对主持的热爱。而李兰老师与他恰好是气味相投,共同对主持的热爱让李兰老师看到了龙浩的潜力,“兰姐对我真的是手把手教,我能走到今天,兰姐对我的帮助太大了。”不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能得到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知音都是人生的福分,何况是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中呢。大三上学期,龙浩身兼4职----班长、劳卫部部长、学生会副主席、虎雏社副社长。在他似乎最需要被谅解的时候,兰姐却毫不留情得训斥了他。“我还记得兰姐把我叫到办公室,整整训了我一个小时。”在这难熬的一个小时中,李兰老师说了很多,当走出办公室的时候,龙浩觉得他的世界变得更广阔了。从此以后,李兰老师成了龙浩心中的知音姐姐,只要有什么难过的坎,他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兰姐”。
是兰姐教会他凡事不用刻意争取,只要用心去做,什么事都是水到渠成的;是兰姐教会他如何从台下走到台上;是兰姐教会他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时候,是跨过去而不是转身。如今的龙浩坚定地站在人生的最前锋,不论是阻击还是突围,他都准备好了。当问到最想对李兰老师说的话时,龙浩调皮地说:“姐,请照顾好自己啊,我还等着做你婚礼上的主持呢!”(谷悦)
“你最珍贵!”
当接通采访对象左静电话的那一刻,她的随和张扬的个性立马通过她的声音刺激到笔者的神经细胞。大大咧咧、古灵精怪的她有一帮为她掏心掏肺的朋友,她相信朋友是上帝派来拯救自己的天使,即使茫茫人海,当你回头驻足,总会有这样一个人为你打落尘埃,与你携手进退。谈到已经毕业即将走出校园的心情,左静说自己觉得很激动很好玩,暂时还没有分离之感,这样的回答让笔者颇为困惑,因为毕业是充满离愁别绪的,然而,当我看到五米外正在等着她的朋友们,便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正是有这群相亲相爱的朋友才让她品尝不出离别的忧伤。
左静和她的朋友一样把彼此视为最珍贵的,她还记得自己“三点一线”的考研日子中朋友给她的帮助,在那段苦不堪言的日子里朋友包办了一切该做的不该做的事:帮她查新书和考试信息、报名、忍受她的小脾气、心烦时带她散心······朋友张文杰甚至把自己准备考研复习的政治书先借给她看。默契的是,在采访中,她的朋友们频频打来催促的电话,仿佛他们商量好准备去哪聚会,身边五米外,她的朋友们做着手势,使着眼神在暗示她快点结束采访,如此甜蜜的友情让人羡慕。最后左静说:“只要我的朋友有困难,不管是什么事,只要他们一个电话,我一定义无反顾帮忙!”笔者实在不忍心让她的朋友久等了,匆匆结束采访。她们携手荡漾的背影渐渐走远,笔者相信,即使毕业,她们的故事会一直继续!(戴一菥)
“对不起了,要加油啊。”
毕业典礼是学长学姐们在学校的最后一次集体活动。或许是都知道在一起时日无多,人人脸上似乎都挂着笑容,但仔细看那一双双眼睛中无不透露着不舍和眷恋。典礼的最后笔者找到了彭姝开始了本次的采访。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同学和老师了吧。”宁姗姗学姐是06级的员工。自从有了一起在元旦晚会上跳肚皮舞的经历之后,彭姝和宁姗姗就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私人联系。不管是生活上还是考研中,宁姗姗学姐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她解答。之前已经考研成功的宁姗姗对于仓促考研的彭姝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作为一个长期在学生会和团支部工作的学生干部,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王伟老师。长期深入学生工作的王伟老师也是能够充分体谅一个学生会干部的苦恼,经常通过发短信,QQ等方式来及时关心和了解彭姝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有一件事至今令彭姝难以忘怀。那是08年的3月,彭姝担任着文学院团支部副书记,分管着学生会的文艺部和女生部。3月5日文学院组织的“三月下乡学雷锋”活动和3月7日的“女生节”在时间上的接近和冲突造成了麻烦。“三月下乡学雷锋活动”是和吉首乡下的一个叫做“己略学校”的小学沟通,目的是为文学院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实习地。作为学生会的主要干部学姐自然责无旁贷的要去担当联系“己略小学”董事长和主要领导的任务。为此事焦头烂额的学姐有些无暇顾及女生部的工作。所以当年的女生节活动没有如期举行。要知道的是,前一年的女生节活动颇受好评,给了这一届学生会很大的压力。当时活动的空档让王伟老师无法接受。学姐满腹委屈地写了一封自我检讨信给王伟老师。这下轮到王伟老师急了,老师看出了学姐心中的委屈反过来很是贴心的安慰了学姐,对学姐说:“学生会工作忙我知道,我的语气可能有些不好,对不起了。希望你以后能做得更好!要加油啊!”大二后王伟老师不再担任彭姝的辅导员,但是依然会关心她,在考研的时候给了彭姝很多安慰和建议都让她获益匪浅。
当初我们带着陌生的笑容彼此渐渐熟识,当你们在身边已经成为习惯,我们却面临别离。就像太阳的光晕,是别离的伊始,亦是升起的开端。(陶治国)
“毕业周年我们有个毕业约定。”
图书馆前,小雨助兴,对着镜头,新一届毕业生们极尽搞怪之能事,不仅有带着学士服的套头帽的“拜月教”姿势,旁边更是有一溜男生叉着腰露出涂鸦衬衫、很酷很傻地昂着头的“超人”pose。去年毕业、现任长沙《DM》杂志编辑的罗源又回到了吉大,“去年穿着衣服站在这儿的是我,今年是我看他们穿着衣服站在那儿。”
去年的此刻,在高中同学陪伴下,罗源走过了大学尾巴上的毕业时光,离开时,他留下约定:明年此刻回来见证好友的毕业。“昨晚途径常德遭遇暴雨,雨大的路面都看不清,车出了小故障,”今早凌晨一点,他和同在长沙工作的同学一起回到吉首这个难忘的地方。
“罗惠缙老师是我的‘老乡’,说话腔调很有有意思,陈文敏老师说话、眼神都很亲切,做事认真,禹夏老师、李端生老师…都各具风格。”回忆起来,他还特意说起王敏老师,“一次我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发邮件替同学向王敏老师询问感情问题,后来王敏老师回复了很长,让我一直印象很深。”
“在文学院、新闻班大家都有自己想法,心照不宣,一些生活感受、新闻策划方案设计,大家常常想的一块去”,与吉大同学“情缘未断”的他说,“至今在长沙也还是和三名大学同学合住在一起。”虽然已经毕业一年,回忆起在吉大生活的点点滴滴,罗源依然是记忆犹新,任时光流逝,吉大是身上永远的烙印,伴随着吉大人成长,永远也无法忘怀。(彭雨昕)
结束语:离别来得太快,来不及拥抱每一个朋友,来不及深深道谢每一位老师,来不及记住校园每一片风景,来不及回望奔波于图书馆中的每个足迹,站在毕业的尾巴上,甚至来不及一一将回忆的碎片细细品于心,但是不易修得的同窗情师生爱将终身缅于怀,永生难忘,我爱我家。
编辑:学通社 责编:江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