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烈日当空,一辆小四轮像喝醉酒的醉汉,摇摇晃晃地从永顺县城出发了。一路卷起的尘土扑了车上众人的满身满脸,头发、眉毛都变黄了。“看看,你们这些个‘黄毛丫头!’去!你们也好不了多少,大不了一个‘黄眉妖怪’而已!”顿时,大笑声洒满了一路。车上一行人来自永利官网地址,历时两年,他们完成了土家族毛古斯的调查课题。他们跋山涉水,坚持不懈,只为看流年飞舞,挽历史凝固,锲而不舍的决心,只为见证那一场永恒的毛古斯。一路上,他们始终追随着祖先的脚步,踏歌而来。
“土家族毛古斯调查组”,乍一听,很有民族特色的名字。当笔者表示对毛古斯的了解十分有限时,组员毛元媛表示,这个课题是指导老师胡炳章老师选定的。胡老师是研究民俗学的专家,对民俗研究颇有造诣。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有权威的老师进行指导,二是立足于湘西本地,三是保护这一“神秘湘西”的文化符号。毛古斯文化是土家族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最为原始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也不仅是“中国舞蹈的源头”,而且在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是最为古老的原始文化之一。2008年,土家族毛古斯文化第一次走进北京奥运会表演现场,吸引并震惊了全球的目光。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具有原真性的文字性的文本出现。因此身为土家族后裔的他们想要对土家族文化进行一次抢救。“我们这组九个人,有八个人都是土家族。”组长田甜说,因为有着共同的身份和目标,九个人走到了一起。小小的心中装着要拯救少数民族文化的愿望,他们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就好像新生的雏儿,充满着希望和理想。
毛古斯资料分布较为分散,而且数目较多。资料内容多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这类资料大家平时接触得很少。在导师胡炳章教授的指导下,队员们从学校图书馆内、各县的文化局、湘西州博物馆等处查找了各类资料,包括文献记载、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等;从学术期刊上、网络上也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毛古斯研究的学术论文和相关资料。原以为这样大的工作量,看这么多的资料,大家多少也都有点抱怨。可是对他们而言,看到这样一些神秘有趣的文字和故事,是再有趣不过的了。但有趣归有趣,有时遇到一些特殊的民俗学方面的问题,队员还是觉得很伤脑筋。“但胡老师很有耐心,遇到这样的情况会很详细的和我们讲解,无论他手头上有什么工作,都会先放下来。”队员感激地说道。第一次做这样复杂的课题报告,比毕业论文都要高出了好几个难度,大家在感到繁复冗杂的同时,也深知这是一次对自己难得的挑战,那样系统、全面、细致、深刻地分析和解读一项文化,无疑对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锻炼。
毛古斯来源于民间,是土家族最为原始古老的表演文化。因此仅有一头扎进资料堆中的过程远远不够,还需要下乡前往毛古斯的遗存地进行实地的田野作业。前后一共四次下乡,四县三乡,双凤村、石铁村、联星村……大大小小不同的村落,来来往往几十个小时的车程,在两年内7、8月份炙热的阳光下,团队中的队员们开始了他们的田野调查。
“我们尽管早有准备,却还是也遇到了许多未曾预见的困难。”组员们回忆,调查的乡村十分偏远,从吉首出发要做8个多小时的汽车,车路颠簸;乡间住宿环境十分简陋,队员们只有在提供住宿的主人家的一楼大堂里铺上棉被,挤在一起席地而眠,甚至还有虫子爬到身上,吓得一些女队员一夜不敢合眼;去往传承人住家的山路十分曲折,大家徒步前往,大汗淋漓……而“读书”(毛古斯的节目)已没有地方还在表演了,完全无法收集到资料;不懂土家语,从文化局借来的视频资料只能放给老人们听,让老人一句一句翻译;而为了收集珍贵的现场表演资料,组员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实地拍摄……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在考察途中种种插曲难以尽述,但无论怎样,大家始终在坚持,将苦一一咽下,擦擦汗,拍拍裤腿,继续赶往下一个村庄。
寻找这些毛古斯的传人很困难。因为毛古斯留传的范围十分有限,而现在即使是在土家族的传统节日“社巴节”都不一定会跳毛古斯。再加上年轻一辈外出务工,没有机会接触毛古斯,所以现有的毛古斯的传人大多数都上了年纪。因为胡老师的关系才找到一些比较了解毛古斯的老人,包括掌堂师彭南京老人。但老人们十分热情,不仅详细地向大家介绍毛古斯各方面的特色,从彭、田宗祠到社巴的原意;从祭家先到梯玛神歌;从篝火旁的歌舞狂欢到趣闻轶事;从毛古斯的衣着服饰到草冠草辫的象征内涵,从毛古斯表演的动作到毛古斯仪式的意义……老人们一讲就是整整5天;还邀请大家去他家里观摩毛古斯表演的道具,老人时而拿出土家族“打镏子”的乐器,时而又拿出坡脚乡特有的毛古斯服装道具(用棕丝编织的服装和用马蹄草制作的草冠),时而独自奏响各种乐器,让大家看到了毛古斯特有的神秘韵味。老人还情不自禁地为大家唱起了土家语的山歌,虽然听不懂,但依然被老人满脸的安详所感动。不仅如此,乡政府对大家的这次调查也是颇为重视。大家到达坡脚的日子正好是星期六,乡党委书记和其他负责人都不在家,但他们得知队员们要来,在离开前一再强调,要求具体的工作人员全力配合我们。老人家和乡政府的支持和配合让大家感到了温暖。看来,田野调查也不完全是体力折磨嘛,想着想着,大家内心泛起了丝丝甜意。
无论是被虫吓坏的惊恐,还是听着老人说着传奇故事的兴奋,抑或是指导老师、各级政府的帮助,都交织汇成了毛古斯里那神秘悠远的声音。在这次田野作业里,大家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含义,而那一幕幕混合着笑与泪的记忆将会在大家的人生中永远定格。
获奖了,两年的辛苦终于有了答案。大家在感到高兴的同时,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总算是将这次的调查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曾记否,在后期整理成书过程中,部分材料年代过于久远,造成缺失,大家只能从受访者口中得到零星的材料;
曾记否,在打印资料时呆在打印室的三天三夜,光选择插图就用了两天;
曾记否,从长沙参赛回来时,一行人每个人腿上都贴遍了新旧不一的创口贴,脚上没有一块儿好肉,连同行的指导老师走路都是一高一低地。
“我只知道坚持做完就是胜利。”组长田甜一脸淡然地说到。大家说挑战杯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因为喜欢挑战自我,所以选择了挑战杯。团队里有过争执,有过分歧,但依旧选择一路风雨,一路相扶同行。这一路上,他们并不孤单,朋友的相守,胡炳章老师的指导,热心的老人们和各级政府的配合,让他们始终充满着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因为心怀感动,因为有着众人的鼓励,他们选择了用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保护民族的文化,选择用自己的双肩去承担这一份责任。一路上,他们追随着祖先的脚步,和着先人流传下来的鼓点,歌声正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