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学通社 潘海涛)如何写出好新闻、如何抓取新闻的“活鱼与金鱼”?12月29日晚,公司新闻学科带头人李端生教授在影视鉴赏室举办的讲座中,给出了“要具备策划意识、力求图文并茂、学会换位思考和有效运用背景材料”的答案。公司学通社社员与化工、物电等学院学通社社员参加了讲座。
在对校内外不同新闻消息进行了系统剖析的基础上,李教授指出,新闻写作应该注意有价、有效信息的合理扩张与运用,少平面化,力求写出立体、纵深和厚实感;提及如何协调处理好新闻、政治和读者三者关系时,李教授结合新闻事业史上的经典案例娓娓道来,他表示,新闻写作同样要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新闻写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并努力践行“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这一职业精神;讲座中,李教授还特别强调了质疑精神和思考策划能力对一个成熟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性。
讲座后,李教授还与在座学生就如何正确辨别有效信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据悉,李端生教授系校学通社指导老师,此次讲座属于校学通社庆祝第十一个记者节系列活动之一。
附:公司学通社社员心得体会
破定势壁垒 做真正新闻
学通社 朱华洋
在学通社的这段日子里,默默无闻,就这样过去了,觉得有些惭愧。昨天李老师的讲座给我很大感触,使我自己不断地反省思考:我为什么加入学通社?我又在这里做了什么?自己又对新闻了解多少?是不是真的热爱新闻这一行?
在开始时,李老师就交代了此次讲座的相关事宜,简洁明确,明显的透漏出一种新闻人理性的思维方式:做什麽事都要有目标,有策划,有准备。如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新闻,我认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不是人物.事物的直白枯燥的罗列,流水账式的纪录。每条新闻都有它的主题或思想,表达着一种客观公正的评价,都会影响一部分人。所以我们首先要一种积极热情.忠于事实的心态去写新闻。再者,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往往能从一个点.一个视角入手,牵出许多相关的重要内容,最大可能的提供给受众更多的信息,从挖出的背景当中提取出现实意义。在《虎雏十二周年庆典》案例分析中,李老师指出:叙述过于平面化,程式化,没有主题,更没涉及到虎雏相关背景与合理延伸,一些称谓.常用词也使用不到位。这些都是我要注意学习改正的。
在具体的写作中,要合理安排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作出合理的取舍排序;注重每一个细节,不惜咬文嚼字(对一些专有名词做适当解说)。但是,有些内容不能写,有的即使能写,也需要仔细想一想怎麽写合适,尽量减少政治等一些因素对自己的影响。我想,对于一个新手,最重要的是选取合适的题材,抓住新闻的主题,形成自己固定的写作方式,思维模式。如果自己想做一个真正的新闻人,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提升自己,再试图慢慢打破这种思维定势,给自己的新闻观念以自由才行。
用心写新闻
学通社 廖夏纬
从10月份加入学通社,到现在2010年即将告别,几个月的时间里,花絮、消息在不断地练笔,可内心总还是觉得空落落的。看着自己写过的稿件,让自己满意的没有几篇,可自己还是交稿了,想来是自己的偷懒与失职了。
我一直在写,可似乎忙于写,忙于写一篇篇没有变化与进步的稿件,而没有好好的静下心来,拿自己写的消息一篇篇的去分析、去比对。写消息之前我不会苛求自己去关注自己的消息里有多少信息量,该交代的是否都交代清楚了,一般只会照样式写下来,没有过多的考虑。如此看来,实在是很讽刺啊!自己一方面在和同伴一起埋怨模版的一成不变,一方面又懒于自己动心思,自然而然的选择依样画葫芦,结果个个都成了歪瓜裂枣。于是乎,我杯具的承认,自己不够用心。
我还是不够用心。李端生老师要求我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显然,我在这12个字面前丢盔弃甲。一篇稿件连你自己都不满意,又如何能拿到读者面前呢?无非是完成任务罢了,我无法为自己辩驳。再次翻出自己写过的消息,悲惨的想让自己撞墙:事情原由交代不清、信息量缺失、没有考虑背景信息、套话、场面话太多、没有立体感、纵深感、厚实感……其结果是导致了我深深的负罪感。这样的东西,恐怕我写得再多,也依然不入流。很奇怪的人呵,不去用心完成自己的稿件,也仍然期盼着这种质量不高的文字能被发表,实在是很傻很天真啊!吾哂之。
车延高因为写了那几首破诗而被网民们批得狗血淋头,其实他也冤得慌,因为被评奖的诗和那几首“诗”没关系。但一想到自己的这些“大作”,除负罪感外又油然而生出几缕恐惧感,羞于见人啊!但不管怎样,我总会一直地写下去,带着深深的负罪感和一些恐惧感写下去,学着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学着去用心写新闻。
做一个优秀新闻人
学通社 梁蓓
接到通知去新校影视鉴赏厅据说是“针对学通社成员写作能力的培训”的讲座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自己此行能有太多实质性的收获,觉得应该又是哪位老师准备给我们灌输一大堆随处可寻的理论。讲课的老师总归是用心良苦的,但是我们这些同学对着空泛的理论总难以消化从而真正地有所提高。
然而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就怀疑自己之前的想法是错的,李端生老师除了带自己编的文稿和理论书,还带了一叠报纸和打印稿,在之后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我彻底发现,我之前确实错了。
这确实是一个别开生面的讲座,李老师把我们身边的甚至大部分是我们自己写的通讯稿件一一分析点评,并告诉我们平时在消息写作中要注意的地方。老师每举出一个例子,我就暗想如果是我对这件事情做报道,我会怎样写,然后我发现,自己也很容易就会犯下这些错误——那些作为新手难以察觉的但是对读者影响会很大的错误。比如经常就忽略一些报道必不可少的背景介绍或必要的消息,当我们站在读者角度上来看的时候才发现这则新闻的弊端。李老师还给我们分析了报道中一些“没有立体感”,表达不具体,写成“流水账”,没有新闻价值等的问题,给了我很大警示作用,以后写消息千万要注意这些东西。
最后李老师给的总结很是精辟,从8个方面提出了我们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我用心记录了下来,真的觉得受益匪浅,并且从心底感谢李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了这么久的、别开生面的讲座。
因为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新闻的向往,我走上了新闻这条路,并且以后也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自己现在刚刚起步,还有一条太长的路要走,我会珍惜每一个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慢慢让自己成长起来。不能不承认今天的讲座让我的前路亮了不少,我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地去摸索,但我更知道,能力还是靠自己的平时的实践积累培养出来的。在以后的新闻路上,我会学着去抓“活鱼”、“金鱼”,会学着在每次的新闻写作中“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
新闻是一种态度
学通社 曾雯
听完李端生老师的讲座,他用院网站,校报上,团结报上我们学通社成员写的新闻稿为实例深度剖析,“挑刺”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在对新闻的认识和新闻写作上收获了很多。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是新闻写作中适度有力地运用背景材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前自己写消息总是会忽略掉这一块,觉得写不写都不重要,加上反而显得累赘。而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讲解以及他用实例分析的过程,慢慢悟得使用背景材料的重要性。 就像李老师用《“凤凰小子”毛光辉来公司办画展》这一消息说事一样,首先毛光辉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选择来公司办画展?他和公司有什么关系吗?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背景材料来充实的。短短的一句“毛光辉是公司的客座教授”就有力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记得以前自己跟着学长去湘西土家族苗族博物馆采访时,他会一开始就提醒我去找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当时不以为然。回来写的消息里也没有使用背景材料,当时学长还要我改稿子,把背景加进去。现在明白少了背景材料的消息是不完整的,它不充实。记得李希光《畸变的媒体》里有这么一句话:长而短的电视,短而深的报纸。我们会发现看半小时电视新闻最多仅能了解十几条简短报道的新闻,因为电视报道新闻的简洁因此要靠观众自己去理解新闻复杂的背景。而花同样多的时间看报纸,会看到十几条深入报道的新闻,因为报纸在注重时效性的同时更强调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过程,所以它会必不可少地用背景材料为读者释疑。而这也许就是报纸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吧。我们每个要在报上投稿的人都该时刻记住。
第二是在新闻写作中要善于抓真正的新闻,“抓活鱼”,“抓金鱼”。所谓“抓活鱼”就是新闻报道要注重时新性,新闻人要有敏感的新闻鼻去挖掘那些有创意有个性的新闻。而“抓金鱼”是说新闻立意要深刻,要具有重大社会价值。人们常说只有旧了的角度没有旧了的题材。作为一名新闻人我想我们最应该具有的也就是新闻敏感与讲故事的能力吧。李希光在《找故事的艺术》当中向我们描绘了清华学子重走长征路去寻找新闻的历程,新奇而具有无限挑战性。我很羡慕那些走在长征路上带着本,拿着笔去细细倾听,记录的清华新闻人,他们看到了无数的美丽和知道了许多泛着岁月温情的故事。而我们虽不能像他们那样切实地重走长征路,可是至少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去细心体会,敏锐观察我们周遭的世界和环境,永远做一个有心人,珍惜每次新闻采访的经历。记得上次和学长下乡采访公司法律援助中心下乡普法的经历,我感触很深。当不懂人间疾苦的我看到那么多贫困的法律意识淡薄的乡民时,我沉默了,心隐隐作痛。我跟着法援社的社员挨家挨户去宣传,讲解法律知识,他们漠然的不知所措的眼神刺痛了我。此刻我才知道原来需要法律教育的人还有那么多,需要知识捍卫正当权利的人还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还有那么多。其中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他细细跟我讲述了自己打官司的事,一场官司打了十几年,什么结果都没有。官员们遇到事情都是这种“踢皮球”的心态,你推给我,我推给你,谁也不管。我可以想象一个年长的势单力薄的不懂法的老人穿梭在各个部门求援的辛酸经历,我可以理解他的痛苦与无奈。老人对我说:“我知道你们帮不了我,你们也只是大学生不懂社会的复杂和黑暗,今天你们能来我们这地方我已经觉得很欣慰了,至少你们的心是好的。”听到这,我内心有种深深的负罪感,我觉得自己好无能好无奈,帮不了他。而这次下乡的实质我想就是帮助像这位老人一样的人去解决实际的困难吧,而我看到的景象却并非如此。中国人总是重形式,好宣传。一个好好的下乡普法活动为什么要充斥那么多所谓领导的发言?为什么要花一个下午的时间来一场莫名其妙的篮球联谊赛?我觉得很荒谬。我想每个真正重视法律,关心乡民的人都不会这样做,而可悲的是我们一直都在做着这种毫无意义的事。如果只是为了宣传学校形象,也不必选这样一个野蛮之地吧。作为一个新闻人我无法没有一丝触动,当自己写出来的稿子被毙了的时候,我也很坦然的接受了。李希光说现今中国大多数记者的一个通病就是使用僵硬的宣传模板,令人麻木和窒息的宣传语言。可新闻不是宣传,它更应该承担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我觉得。在今天这个商业利益充斥街头,公关拉着新闻的手且喜且忧往前走的时代,新闻正在变成一种宣传的途径和广告,新闻正成为了政府部门宣传政绩的工具。什么是新闻? 什么是新闻的实质?新闻能去政治化吗?我们新闻人能做的还有什么?心中充满太多疑惑的声音。新闻写作中重内容,重实质,有厚实感,有纵深感,有看头,有听头,少平面化的基本特点我们都该好好坚持。
第三,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将自己想象成受众。以前自己写消息总会自以为是,觉得这是一门技术活,有规范的模式,不需要花太多的心思。而当稿子一次又一次地被学长批评后,一次又一次地改正后,我开始反思。我这条消息我到底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我到底想告诉大众一个什么事实?为什么以前那些问题我都没想到,为什么有些东西我明明知道却不写出来?今天我找到了症结所在:那就是以前我写新闻的时候是写给自己看的,心里没有大众,没有读者。而只有心里时时装着读者,才能发现稿子里的不足之处,自己才能写出有质量有温度的好新闻来。将心比心,作为一名有职业素养的新闻人来说也尤为重要吧。在新闻采访学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鲁豫采访璩美凤的一个视频。对于璩美凤这个人我不想做过多的解释,只是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去看鲁豫的采访,我还是有些不同的看法。她在采访中说了三个问题:你怎么这么快就走出来了? 你难道真的不知道这件事吗?你觉得还有人会爱你吗?这大概是幻想了吧?我不知道鲁豫处于一个什么目的这样说,是站在一个道德高地也好还是所谓地为民众发言也好,至少她作为一名采访者没有给与受访者足够的尊重和平等,我觉得这是很不对的。新闻采访不是新闻歧视,当我们要去采访一个人时不管他曾经做了什么,我想我们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他,去正视这个人。新闻不是冷冰冰的审问,不是口号式的拷问,我们新闻人要有冷静的头脑和理智的思维。我始终觉得新闻是有温度的,有人情味的,一种人文关怀始终应该贯穿始终。
一直都觉得新闻是一种态度,在这个高度娱乐化和商业化的时代,新闻不应该沦为一种广告大赚百姓的钱财,我们新闻人应该把自己当成普通百姓的代言人,而不是所谓的精英阶层的一员。有一个愿望:做普通人的新闻,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反映普通人的疾苦,拍摄普通人的生活。当新闻有一天回归美好,我们都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我将努力践行着。
学生编辑:随风 责任编辑: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