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走访的贫困生叫吴秋琴。
她长得很平凡,以至于当己略小学的董事长把她从一群孩子里介绍给我们时,我竟迟迟没有找到是哪一个,但很快我对她的印象为之改变。
她不是一个很爱说话的人,最起码如果我们没有去问她,她也不会主动跟我们诉说什么。去她家的路上,几个抱着来旅游的心态的同学在那里惊呼这里的风景好漂亮,每当这时,她总是不去回应他们什么,眼神一直看着前方。
来到她家,木建的房子远远便透给人一种乡村特有的清新,可当进入她家以后,这清新背后的苦困让我们心情沉重:在她的家里,除了一台扇叶上尽是尘网的电扇和一盏孤伶伶吊在空中的灯,我们没有看见任何一样跟电有关的东西。堂屋的面积并不算大,但因为家具太少,显得特别空荡。
“你的爸妈呢?”我们问。
“我爸爸在我五岁时去世了,我妈妈后来改嫁了,我有一个大我两岁的哥哥,我奶奶养着我们”
“你奶奶今年贵庚?”
“快80了······”
我们一下子被震撼了,我们事前知道她的生活很贫苦,可没想到会苦到这种程度。无论是她还是她年迈的奶奶再还是她那年长不了几岁的哥哥,都不应该是那个承受生活重压的人,可偏偏他们都是。很多人无法想象他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地走来,但很多事本就不是处在幸福中的人所想得通的。
无意间,我扫了眼她家的灶台,灶台的旁边推着厚厚地木柴,我在想,这么多柴火都是怎么来的,他们需要花多少的时间去砍下足够数量的柴火?他们又需要花多少力气去一点一点地把柴火背回家?而除了这些柴火还有多少我们没有了解到的艰辛?!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个画面:老奶奶佝偻的身躯和两兄妹稚嫩的身上背着比他们身体看起来大很多的木柴,可他们始终抬着头,奋力地往前走······现实生存的残酷,让我不忍再往下想,可小秋琴告诉我,只要一放假,家里的活儿她都会帮着做。
整个屋里的气氛一下子有些凝重了,大家都尴尬地沉默着,想要说些什么,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话语。于是乎我们急忙拿起捐赠的衣物,放在了她的手中,还不停的摸摸自己的口袋,看看还有什么可以送给她,仿佛这样,我们的内心就能够得到一丝的缓解。
可小秋琴也始终是寡言少语,她没有流泪,更没有号啕式的感恩戴德,以至于我们突然都有些局促了,因为小秋琴的眼神仿佛告诉我们她其实什么都懂。
她的表情是那么平静,就像一片平滑如镜的湖泊,在这块湖镜面前,每一个人的灵魂都被照得那么清清楚楚。
这时,带队老师的电话来了,叫我们赶紧集合,我们马上意识到该合影留念了。小秋琴把所有我们送给她的东西都放下了,唯独手里一直紧紧地攥着那本因为太旧而被我们“顺便”放进捐赠物品中的书。我问她:
“你很喜欢书,是吗?”
她笑了,脸红地笑了,我这时才突然意识到她还是只是一个孩子,我越发有些惭愧了——不像在人生道路上迷茫的我们,小秋琴很清楚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合影留念后,我们走了。我们来的时候内心空空,可走的时候却有了太多的东西。我望着车窗外那片盛开的油菜花,突然觉得这里的花和这里的人一样,没有优良的生存条件,但却都凭着一种叫坚毅的东西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我相信小秋琴会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人的幸福是由人的品格决定的,她的品格注定她会获得她所追求的幸福。
(记者:龙浩) 编辑:江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