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剪纸艺术展花絮组稿
组稿一:展会上的家乡情思
一个个灵动的图案跃然于平纸上,一个个惊叹的行人停驻于展板前。
来到苗族剪纸作品前,我们发现一个男孩看得特别出神。他的名字叫做潘开林,是个云南的壮族男孩。当问到为什么会对这组苗族剪纸作品情有独钟时,他兴奋地回答:“我是壮族人,我对苗族文化也很感兴趣。在家乡时,我妈妈经常为我们做布鞋,她的手很巧,也会在鞋上秀出像图上这样的花纹。太漂亮了。”说着,他的目光凝聚在一幅《瓦口鞋花》上,只见四个一模一样的花形陈列在平整的底纸上,精致的图案显示出作者灵巧的刀工,温润的色彩透露出作者细腻的情感。潘同学不禁感叹起来:“想象这样一双秀着苗花的精巧布鞋,母亲送给女儿,情郎送给心爱的姑娘,太美好了!”
潘同学对这次剪纸艺术展上的作品有很多深刻的见解,在体会这些作品作者情感的同时,他也将自己内心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展露无疑。(通讯员 杨海辞)
清晨漫天迷雾,寒意袭人,但早有许多艺术家在在总理楼展厅互相观摩学习了。笔者采访了一位正在忙着摄影的艺术家,原来是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理事,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李希特。当笔者和他谈及他自己对剪纸艺术的情缘起于何时,他微笑着说:“自小没美术剪纸相关的设计书,都是靠自己摸索前进,在摸索中不断进步,其实在我的剪纸生涯中,原湖南省剪纸协会的会长秦石蛟对我的影响很大,他让我的剪纸艺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同时笔者从了解到,此次湖南省剪纸艺术展在公司举办的深层原因:一是吉首是苗族的聚居地,而此地又有着深厚的剪纸艺术根基,此地传统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而且该地剪纸艺术人才辈出;二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以达到弘扬剪纸艺术,传承中华文明的目的。(通讯员 周新民)
展厅的中央,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师正聚精会神的给围观者组装着她的作品——《鲤鱼跳龙门》。在现场,有来自各地的资深的剪纸艺术大师,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剪纸爱好者,还有前来观赏的老师和学生。尽管人员众多,但这位老师丝毫也不吝啬,当众给大家演示了自己拿手的各种剪纸艺术手法 。笔者了解到,这位正是湖南省剪纸研究会副会长向亮晶老师。“手工艺的东西没有秘密”,向老师笑着说道,并且,向老师还把自己所有的剪纸技艺、制作过程及心得体会写进了自己的书中,“欢迎任何想学的人来学习剪纸!”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剪纸艺术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应该走向大众,以便其继承下去,发扬光大。(通讯员 陈硕夫 陈琳)
眼前这位身着苗族服饰的老奶奶叫龙香梅,湘西凤凰人,出生在剪纸世家,从8岁时就开始跟随自己的祖母和母亲从事剪纸创作。老人家身子骨硬朗,很健谈。
她说她在凤凰古城开了一家名叫阿雅手工的作坊,主要出售自己的剪纸作品,由自己和女儿打理。据了解,她的剪纸作品在青岛,上海,广州,香港都分布的有代售网点,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向她拜师学艺,学习剪纸。她笑称连黄永玉也曾经来过她店子,向她讨教几手功夫。说到这几十年辛勤的奋斗史,老人满是自豪,她说她已经在凤凰买了三十多万商品房,并筹划打造自己的剪纸博物馆。(通讯员 徐佳)
苗鼓声声中,与会的各位剪纸艺术家表现出极高的兴致和热情,在这样的氛围中,来自公司的07级同学表演了舞蹈“剽牛”。他们光膀赤脚,在裹着厚重衣着的人群面前随乐起舞,秀发飘扬,潇洒坚毅,让观众们领略了独特的苗舞魅力。我们采访他们是否感到寒冷是,他们微笑着说:“这是一个快乐的日子,我们很早就按捺不住,上了妆。希望能驱散今天的寒气。
艺术展上展出了280多副剪纸艺术作品,其中苗画的线条细腻,色彩艳丽的特色独吸眼球。“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更应当关注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通讯员 龚兴)
组稿六:刻在纸上的传说
《盘瓠与辛女》虽称不上鸿篇巨制,但也可以说是颇具规模,这套剪纸作品分为三十八幅,由文字脚本、图画设计、凿刻、装裱成册四道工序组成,每道工序都由专人负责。为《盘瓠与辛女》这个作品设计图画的姚传山先生介绍说:“这部作品从去年9月份开始构思制作到今年 9月份才彻底完成,花去看我们整整一年的时间,它的制作过程颇为复杂。”
问及姚先生为何会想到把《盘瓠与辛女》的故事通过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他说:“这个故事是西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则,但它只是以文字的方式传播,我想通过剪纸艺术的形式让它更直观地表现在人们的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姚老先生如此费心地制作这部《盘瓠与辛女》,这则故事将会为更多的人了解、传诵。 (通讯员 彭美慧)
|
|